人民网评“跟着总书记学新春走基层”之二:三个“多给”凝聚的民心 |
崎生
【编者按】
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
2012年底至今,每年新春习近平总书记都深入基层,为群众送去最贴心的温暖。心系人民,情系人民,这是大国领袖的风采,也体现了他浓浓的为民情怀。2018年新春之际,人民网推出系列网评文章,号召党员干部和媒体记者跟着习近平总书记学习如何新春走基层。
2017年春节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张家口市张北县小二台镇德胜村,在困难群众徐海成家同村干部和村民代表进行了座谈,强调要因地制宜探索精准脱贫的有效路子,多给贫困群众培育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多给贫困群众培育可持续脱贫的机制,多给贫困群众培育可持续致富的动力。
从“给产业”到“给机制”,再到“给动力”,三个“多给”层层递进,从物质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背后凝聚着总书记的治理智慧和为民情怀。很多时候,我们到基层开展帮扶,往往是嘘寒问暖、送米送油,满足了老百姓在物质上的一时之需,却并非是实现美好生活的长久之计。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为困难群众指出致富的路子、指明前进的方向,建立良好的环境和机制,才能帮助老百姓建立起对未来生活的信心,形成强大的精神力量。这样的帮扶才算得上拔穷根、扶真贫。
由此可见,对于广大党员干部、新闻工作者来说,走基层、察民情、探民意,既要为老百姓送去温暖,在田间地头采写接地气、有内容的民意心声,也要学习总书记对基层工作和现实情况的深刻洞察、长远眼光,更要为老百姓送去党和国家的好政策,传递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凝聚起共同奋斗的强大正能量。就这一点来说,当前走基层、做调研时,尤其要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党的十九大深入总结了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取得的理论成果、实践经验,对新时代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出重大战略部署,确定了新的奋斗目标。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只有把党的十九大精神送到基层、传递给老百姓,才能凝聚起广泛的共识,树立起共同奋斗的信心。
当然,如何让党的十九大精神真正走近群众,真正入脑入心,是一门值得思考的学问。现实中,有些地方在宣讲党的大政方针、具体政策时习惯照本宣科,只管宣读传达,不管解释分析;有些地方则完全不考虑老百姓的理解程度,严重脱离老百姓的实际生产生活,宣讲形式单一、内容枯燥乏味,生搬一些教条;甚至有些地方的宣讲员囫囵吞枣,自己没搞清楚、没学明白,更不可能给老百姓讲清楚。这就要求党员干部和新闻工作者在走基层时,送粮送油更要送思想、送政策,把党的大政方针传达到位、落实到位,既讲方法,又重实效,特别紧密结合老百姓的日常实际,将美好愿景与现实情况相结合,多用老百姓听得惯的语言、遇见过的场景、听得懂的例子,让听者生动力、闻者有奔头,避免落入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窠臼。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上指出,要在倾听人民呼声、虚心接受人民监督中自觉进行自我反省、自我批评、自我教育,在服务人民中不断完善自己,持之以恒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这是对广大党员干部和新闻工作者的严格要求,更是一份情真意切的嘱托。涵养一份为民情怀,为基层老百姓传递出鼓舞人心的精神力量,广大党员干部和新闻工作者该担此责!
|
上一篇:“嫦娥四号”中继星命名为“鹊桥” 下一篇:第二届人民财经高峰论坛今日召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