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
“威海锡镶”晋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人期待有新突破

锡镶技艺,就是用锡片按照预定的图案镶嵌在陶瓷、大理石、玻璃、茶壶、酒具等器皿上的一种工艺。提起这门技艺,不得不提威海锡镶技艺第三代传承人—谷祖威。

走进谷祖威工作室,桌上摆满工具、未完成的锡镶作品、各式锡片图案。“双龙戏珠”、“松鹤延年”,栩栩如生,传神逼真。在这个不大的屋子内还摆了一个柜子,摆满了各种成品锡镶壶、锡镶盘、茶碗。

这都是谷祖威一点点精雕细琢出来的。

曾经魅力远播

“合成锡镶”远销国外

见到谷祖威,他正拿着木锤敲打紫砂壶底的镶锡片。带着对锡镶工艺的热情,1944年出生的他专注了三十年。谈起锡镶技艺,谷祖威充满了自豪。

听母亲说,家住威海谷家疃的祖父谷年和是个炉匠。清光绪末年,以做铜铁活儿为生的祖父谷年和喜欢喝茶,有自己的茶壶。一天,不小心摔断了壶嘴,这让祖父心疼不已,于是他用自己的手艺打造了一个新壶嘴。没想到,这个独特的壶嘴吸引了当时强租威海的英国人,非要买走谷年合的茶壶。爱壶心切,谷年合没舍得卖自己的茶壶,而是答应卖给英国人一个类似茶壶。

英国商人的购买需求让谷年和发现了商机,,经创新改进,用锡合金镶壶嘴、用锡雕图案镶饰整套茶具的“锡镶工艺”逐渐成熟。十九世纪末,谷宝和、谷年和兄弟开办了铜锡铺,名为“合成锡铺”,他们借鉴民间“锡补”技术创造了独特的锡镶工艺。

典雅古朴的锡镶茶具受到追捧,远销海外,不少人慕名前来购买谷家的“合成”锡镶。

谷祖威说,锡镶工艺品在图案设计上借鉴民间剪纸,而剪纸的最大特点就是把画面各部分有机而自然地“连”在一起,锡镶纹饰也必须“连”在一起,这既是构图的需要,又能起到“连”的作用,从而牢牢地紧固在器皿上,使纹饰图样在器皿上形成一个整体。“当时的祖父真是太聪明了”,谷祖威感慨说。

之后,父亲谷韩昭传承了祖父的手艺,“合成锡铺”更名为“新和成锡铺”,锡镶制造业迅速在威海繁荣起来,市场需求也与日俱增,尤其得到英国人的青睐,他们登门求购并作为回国馈赠亲人朋友的礼品,“可以说最早走遍天下的威海传统技艺,那就是锡镶。”

后来,不少收藏锡镶工艺爱好者从香港、日本买的藏品,来邀请谷祖威鉴赏,“一打眼,我就知道是不是祖辈创作的。”谷祖威说,因为特殊图案、镂雕镶嵌技艺不一样,他完全能看出是不是滥竽充数。

失传50多年

谷家后人重建“新和成”

日本侵华期间,失去海外市场的锡镶制造业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加上“文革”破坏,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锡镶在威海几乎绝迹,但是谷家人没有放弃重新接续锡镶技艺的希望,到谷祖威这一代,这项几近失传的民间技艺才被拾了起来。

重操旧业,其实也是一个偶然机会。谷祖威说,当时他去上海出差,看到一个展览中有不少手工艺品并受到青睐,他当场就想到自己祖辈创造的锡镶技艺。

1984年,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谷祖威找出了家传雕刻工具,聘请80多岁、曾是“新和成”伙计的王正修担任技术顾问,修复了藏在家中的传统模具、工具,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完整复原了锡镶制作技艺。接着,谷祖威重新打出“新和成”传统品牌,创办了威海第一家锡镶工艺品厂。

“新和成”产品除茶具,又增加了镶手杖、高级花瓶、钓鱼竿等,图案也有突破,新添“八仙过海”、“龙凤呈祥”、古代人物等,这一优秀民间技艺重放异彩,他制作的产品曾在香港等十几个大中城市展销,北京颐和园绘画工艺馆工艺品部先后购进100多件“威海卫锡壶”,并转销出口,成为当时最畅销的工艺品之一。

威海锡镶不仅在国内畅销,还扩展到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1985年,谷祖威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民间艺术家”。

2009年9月,威海锡镶制作技艺被列入山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4月,作为威海锡镶技艺的第三代传承人,谷祖威被省文化厅命名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威海锡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同时,威海锡镶传习研究所成立。

“这个活得能坐住”

十几道工序才出一件作品

锡镶工艺不仅美观,也能保护器具。谷祖威拿起自己刚镶好的紫砂壶盖,抬起手扔在桌上,他说,即使壶盖有裂纹、破了,有锡镶的紧固,紫砂壶也不会烂。

谷祖威说,锡镶制作非常繁杂,要经过熔炼、锻打、镂雕、镶嵌、抛光、拼接等十几道工序。“拼接必须按照器具比例安排好,眼尖手也得能摸出名堂,拼接比例不合适,不仅影响茶具美观,锡镶还会松动。”谷祖威说,锡镶都是纯手工艺品,“镶上锡的壶盖处要磨平整,这样才不会跑气。”,否则就是失败。

谷祖威说,做这个活得坐得住,一坐就是一天,重复几个动作。首先将整块锡合金溶化,制作模具,画上图案,图案雕刻模具上,将溶化的锡合金灌入模具。之后就是锻打,灌入模具的锡合金冷却后取出,打光,镂雕,焊接,把锡制图案按茶具弧度拉出形状,用锡连接雕刻图案固定于茶具上。再经反复推敲打磨,一件作品就做出来了。

记者看到在谷祖威的工作室里,摆满了各式工具和锡镶作品。“每一件作品都是手工磨制,花纹也是独一无二的。”讲完工序,谷祖威不停介绍起他桌上摆放的宝贝工具,“这些是锉刀,打磨不同的位置需要不同的锉刀……”记者看到,老人桌子上有各种不同的工具,有工艺刀、锤子、大小不一的锉、凿子等。老人特别自豪的说,别小看这些不起眼的工具,利用它们能制成各种锡镶工艺品,有蜡台、酒壶、香炉、花碗、烟斗、锡合金镶壶嘴、锡镶茶具。

谷祖威在工作室打磨锡镶茶壶。记者 林丹丹 摄

虽然侄子即将出徒他还是希望有更多人来传承

谷祖威说,锡镶的手艺出品慢,收入也不稳定,有时候一个月忙得不可开交,有时候可能没几件活,而且锡镶手艺一坐就是一天,不停打磨、不停找平整,很枯燥。虽然锡镶制品吸引不少人到谷家拜访,但很少有人爱学,老手艺人的岁数越来越大,这门手艺又面临失传的尴尬。

谷祖威说,这么多年,他曾教不少人锡镶手艺。去年一个高中生毕业后到谷祖威处拜师学艺,这个孩子很聪明,“各方面都很合适”,但只学了一个周,第二个周坚决不来了,“对他而言,一坐一天,盯着一个物件,实在有些枯燥”。

如今,威海本地锡镶工艺品生产厂只剩下几家,生产规模都不大。一些老厂都因销路不畅而先后倒闭,南方一些省市也有厂家仿制锡镶。谷祖威认为,这些“山寨锡镶”与传统锡镶有很大不同,多外表华丽,但细看工艺粗陋,少有老锡镶的厚重典雅。

作为传承人,谷祖威希望有人真心喜欢这门手艺,他愿意倾囊相授。让谷祖威感到欣慰的是,自己的侄子喜欢锡镶这门技艺,已跟他学了好多年,即将出徒,但他认为这单线传承脆弱。谷祖威的年龄越来越大,身体也大不如前,他迫切希望能有更多人参加传承。

“锡镶技艺如果再按照老思路去发展,路子越来越窄。”目前,谷祖威正在不断探索,他希望发扬光大老祖宗留下来的技艺,“多一些特色”。

上一篇:海外流失文物为何“回家”难    下一篇: 济南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人员查询 | 免责条款 | 意见反馈 | 版权所有

         邮箱:zgysfpw@163.com  邮编:100062  

京ICP备160575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