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也有独一无二“身份证” |
在大众印象中,艺术品鉴定是一件看上去高深莫测的事情:几位白发苍苍的老专家围着一幅字画或一件瓷器反复端详,几句云山雾罩的内行话就能决定一件艺术品的真伪和价值高低。这种完全依赖经验的“眼学鉴定”,从夏代先民制作陶器之日起到现在,已经流传了数千年。然而,成立不到三年的北京华力必维文化服务有限公司,正在对艺术品鉴定这个古老的行业进行颠覆,它们希望运用高科技的力量,让艺术品鉴定拥有科学的行业标准和作业流程,让外行消费者也能放心购买艺术品,不用担心被骗。 在华力必维的艺术品鉴证中心标准实验室,一幅山水画平躺在一台类似扫描仪的仪器底座上方,接受仪器给它做“全身体检”。“这是我们进行鉴定的核心设备——赫菲二代艺术品鉴证智能信息采集平台,设备上的工业相机会在艺术品身上随机选取几个点,采集识别其中的微观信息,比如纸张纤维、色彩、结构等。有了这些独一无二的信息,就可以为艺术品办一张‘身份证’了。”华力必维创始人李晟透露,根据不同种类艺术品的鉴定需求,赫菲二代可以支持60倍-200倍不同程度的放大,采集过程最快7分钟就能完成。 采集到的数据,全部进入华力必维创建的“艺+1艺术品鉴证智能大数据平台”。数据库里,记载着大量艺术品的鉴证数据、交易数据、融通数据等信息,为艺术品鉴定提供数据支撑。数据库还专门建立了艺术家档案,目前已采集6000多位艺术家的相关信息,为鉴定提供参考,比如,光是张大千作品中出现的灰色,就有400多种。 李晟曾从事商品检验行业,他发现,消费者在超市里买东西,怕买到假冒伪劣产品,往往会仔细翻看商品包装上的生产厂家、成分、条形码等各种信息,通过这些信息确定产品优劣。如果将商品检验的思路用在艺术品鉴定上,通过各类可考、可验、可查的信息确定一件艺术品的身份,不是很令人放心吗?基于这一思路,华力必维创设了一整套艺术品鉴定的流程和技术。 如果一件已经被采集过信息的艺术品第二次送来鉴定,采集平台和数据库还能认得出这件艺术品吗?这就得靠华力必维研发的图像溯源技术了。也就是说,这项技术能够通过扫描检索,自动从艺术品身上找到此前选取的那几个点,从而确认艺术品的真伪。李晟介绍说:“市场上有不少能扫描采集艺术品信息的设备,但它们的抗干扰性比较差,如果艺术品第一次和第二次放置的位置出现一丁点儿偏差,或者艺术品上有些破损,那些设备就找不到第一次选取地的那几个点了,这也就意味着信息采集失去了意义。但我们的图像溯源技术通过多层感知算法,从不同层面定位一个点,这样就算艺术品位置有调整,仪器还是能准确定位。” 当一件艺术品终于验明正身,一项防伪技术将保证能把它与伪品区别开来,这便是华力必维开发的艺术片防伪标签。它的原理是,在液态情况下,朝标签内部打入气泡,标签里的聚酯材料便会出现很多随机生成的气泡,气泡上特定角度的折射率决定了每个标签都是独一无二难以模仿的。把标签贴在艺术品鉴定证书上或艺术品上,艺术品的身份便得到了肯定。这种标签耐用性非常强,使用年限至少为100年。目前,华力必维已为6000多件艺术品提供鉴定评估服务,颁出将近10万张鉴定证书,可鉴定9大类800多种艺术品。 “传统的艺术品鉴定缺乏规范,很多术语都很模糊,比如‘颜色艳火’‘泛贼光’,太难以描述了。再比如陶瓷的釉色,青色、蓝色、黛色其实很难界定,都是靠主观感觉描述,不确定性太强。”李晟说。如果碰上浑水摸鱼的“专家”,就更是真伪莫辨。此外,鉴定经验也很难一代代传承下去,很多名家去世后,其生平所见所学也就失传了。在李晟看来,技术的进步,正好可以为艺术品鉴定这一行业提供规范化、标准化的支撑,“通过科技,我们能够更好地去探索中国书画的色彩规则,更好地展示中国艺术品光与影、色与釉的魅力,这些都是我们文化的载体。在此过程中,科技与艺术完美地融合到了一起。”(袁云儿) |
上一篇:黄隽:艺术品金融有3座山要翻 鉴定、评估 下一篇:谢稚柳鉴赏张旭草书《古诗四帖》 |